English

构建生态文明道德观

1999-03-16 来源:光明日报 李淑文 我有话说

生态文明道德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类平等观和人与自然平等观。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生态文明道德观强调利益平等,要求发展的权利平等,即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生态文明道德观所要求的人类平等原则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横向”的代内平等的道德原则,二是“纵向”的代际平等的道德原则。

代内平等的道德原则强调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上机会均等,在谋求生存与发展上权利均等,在“只有一个”的地球上,由于空间、资源、能源、环境都是有限的,因此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的发展都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代价,特别要维护后发展国家和地区的利益。

然而放眼全球,代内不平等问题相当严重,美国人口不足世界人口的5%,却消费掉了占全球25%的商业资源,排放出了25%的温室气体。据统计,发达国家只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4,消耗的能源却占了世界人口总量的3/4,木材的85%,钢材的72%,人均消耗量是发展中国家的9至12倍。与此同时,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排放工业废料、有害物质和气体,造成了全球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所致全球生态退化量高达3/4。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预先享用了地球,也最先造成了环境破坏,并且这种破坏今天依然延续着,因此他们理应对“全球赤字”负更大的责任。发展中国家也应结束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行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全球范围内代际不平等现象也举目皆是。据统计,1991—1995年,全世界每年森林面积净减少1130万公顷,整个森林面积比1700年减少了23%,人均淡水资源也明显下降,在许多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了绝对短缺局面。联合国环境署、开发署、世界银行和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联合发表的《1996—1997年度世界资源》的报告向人们提出警告:全球都市化正在改变人类的物质和社会生活环境,加剧了全球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报告列举了许多数据,如在过去的20年中,世界的能源消耗增长了50%,而到2020年,全球能源消耗还将比现在增长50%——100%,世界有近10亿人口主要依靠鱼类资源获取蛋白质,但过度的消耗已使全球海洋鱼类资源减少了1/4以上。据美国矿产局估计,按1990年的生产速度,世界黄金储备只够用24年,水银为40年,锡为28年,锌为40年,钢为65年,铝为35年,石油探明储量只可供开采44年,天然气为63年。

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人与自然这一基础性的关系。而生态文明道德观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权利,人是宇宙之灵,太阳为人而升,星斗为人而亮,自然为人而存,“人是自然的主人”,“人要征服自然”,对自然资源进行无限度、无休止的索取和掠夺,严重忽视了人对自然的义务,把人与自然摆到了对立的位置,这是一种反自然的发展观。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标志着这种发展观已经走到了尽头。

在生态文明的新时期,人类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正确平衡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使人类由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黄色文明”、“黑色文明”转变为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特征的“绿色文明”。

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两个支撑点,其一是科学技术,其二是伦理道德,科学技术是基础,道德对科学技术有制约作用。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改变自然提供了重要力量,这种力量一方面使人类从自然界获得了丰富的财富,另一方面又带来了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要使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的愿望得以实现,必须把对它的使用置于伦理道德的控制之下,调控到可持续发展的范围之内。

生态环境的恶化,大都是人类的行为失范所致。人类怎样克服生态环境的恶化,有计划、有节制地开发自然、保护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呢?这需要立法律之“法”和道德之“法”,法律是强制性的“他律”行为,道德则是自觉性的“自律”行为,仅靠道德不足以惩戒和杜绝违法行为,仅有法律对某些缺德之举又鞭长莫及。

总之,生态文明道德观是人类对自身行为深刻反思的结晶,是一种崭新的文明道德观,它体现了高科技与高污染时代生态环境的新要求,它将从根本上杜绝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时代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乐章,带领人类走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时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